资产负债表衰退和结构性改革

 

上一篇写的是关于 「资产上链」 的话题,这一篇则是关于宏观经济的,因为在微观上看不清楚事情的脉络和发展趋势,所以只能升到高空,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当下的大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再回到微观上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否则,会在微观上苦苦挣扎找不到答案。

 

我最近在看日本过去 30 年的经济下行的研究文章和书籍,说实话对于我们当下所处的形势还是挺有帮助的,也有助于看清楚现在的政策导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辜朝明的书籍是全球研究日本过去经济下行的首选文章,他发明了 「资产负债表衰退」 这个方法,并且给出了明确的实现路径和方法,可惜日本过去几十年政坛不稳定,频繁更换领导人,导致政策左右摇摆,安倍经济学应该是符合辜朝明理论方向的,可惜被迫终端。

 

这一套理论除了日本,如果有更多的国家付诸实践,被证明真的可行的话,那么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时间问题。远比今年的那个得主所研究的更有用,也能带给更广泛人民摆脱困境。

 

图片

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必须要配他的这张表格,大部分时候,西方经济学讲的都是情形一和情形二的情况,但是当时日本已经进入到情形三并一度到了情形四。

我们当下差不多处于情形三,就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在收缩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不再愿意贷款,即便利率降到 0,甚至负利率。

这种情况下货币刺激政策就会失效,利率一降再降,依然没有企业愿意贷款去扩大生产,陷入实质上的螺旋通缩通道中。

这个时候只有 ZF 主动出面成为这个借款人,来扩大生产。

前几年我们经常看到的词语就是 「结构性改革」,这在情形一和情形二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在后两种情况下就没有了意义。

辜朝明的理论体系,需要一个试验场,上一次还是 2008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倒闭以及一大批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时候,一开始美国政府也是不愿意出手的,毕竟是自由经济的旗杆树在那,美国政府怎么能直接介入呢?好在后来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这是以雷曼兄弟倒闭作为标志,因为政府如果不出手,还会有更多银行倒闭,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企业愿意再去贷款扩大生产的,都想着怎么把贷款换上,优化自家的资产负债表,而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本身就面临困境,最终只能倒闭,贷款变成银行坏账,想想就知道,大批银行倒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好在后来推崇政府介入的方案获得采纳,做这个方案的也一定看过日本当年的教训,日本当年没走下去的方案,美国决定试一试。

后来我们看到的是政府注资到银行和大量企业,相当于把一些企业变成国资控股,美国政府通过发债来借钱,然后注入到金融和实体经济企业中,让他们渡过难关和继续扩大生产。

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继续维持运行,不至于发展萎缩,裁员降薪,还不上贷款破产倒闭,另一方面保住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从而让很多个人免于个人财务破产。

看到这些词是不是有点熟悉?过去三年,大量企业想方设法裁员降薪,免于倒闭,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真的走山搞破产这一条路,其实是双输的局面,就拿我熟悉的房地产行业来说,过去三年,大量房企的下属项目公司实质性破产清算,贷款变成银行坏账,银行拿到的是未完工的房子,拍卖都拍不出去,最终变成银行坏账,这个时候没有人愿意接盘。大量个人失去工作,想着的是这么把自己的债务还清,更不要说贷款买房买车了。

去杠杆一直是过去几年的主旋律,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各个城市都是,另一个词就是化债,这些债务大部分都是以银行贷款的形式存在,当然,还有一部分是金融衍生品。

通缩也就是这么来的。当结构性改革逐渐听不到,今年开始,再次听到的一个声音是大型项目上马,本质上就是在情形三的情况下,国家和地方成为最终借款人,把钱借出去继续投向大量基础设施。比如西部新疆,比如雅江等等。

东部不少城市这两年有点哑火了,就是因为之前的化债还没化完,没有在持续借钱投入生产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们都能很快恢复,而这一次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了,还在通缩。

但是地方上很多城市依然在想方设法拖入再生产,拿工业城市苏州举例,同样是有化债压力,银行不可能再直接贷款扩大生产,没有房地产再愿意争先恐后拍地,那么扩大生产就减少了一大截,为了保持继续扩大生产的趋势,地方国企甚至街道国企下场拿地开发,房子卖不掉,那就投资产业园、工业园。从而让经济这台发动机继续转起来,因为一旦停下来,GDP 数据没了,很多人也会失业,银行基本上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我不清楚,这种混合的方式带领我们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多长时间,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也用了 1-2 年,而日本采用的方式用了 20 年。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满打满算,到目前也走了三年了。

推荐:#在经济下行周期如何自处

上文:资产上链是否到了全民时刻?

点击 https://t.zsxq.com/PRDj0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这段时间国际投资市场也是风起云涌,时移世易,没有一个万能公式可以直接套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罢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