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江南地区,多个城市其实建立了个叫做"安居"的公司,这些当地城市国企下属的公司,本来就是干这个"中储房"的事情的,不过目前情况是,这些公司成了新的城投房地产开发平台,没有这方面开发经验的,也和代建公司合作开发楼盘,比如著名代建公司"蓝城"等。
早几年,各地安居公司主要以开发安置房为主,这几年地方财政吃紧,也开始搞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一方面帮助消化库存土地,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安置和销售两手抓。
这些年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房地产良性发展,施行廉租房和商品房双轮驱动的模式,但是大部分地方城市没有动力去搞廉租房,连苏州早些年采用新加坡模式开发了很多"菁英公寓",后来也逐渐哑火,被商品房代替,特别是地段比较好的地块,地方上是舍不得拿来建廉租房和"菁英公寓"的,早些年开发的这类公寓都在比较好的地段,现在出租率几乎 100%,很多引进人才想要租都得排队,也有很多条件限制,不是所有人都能租到。
由此可见,当初学习新加坡的这种模式是可行的,但是矛盾在于后来地方上没有动力去大力开发这一类产品,还是卖地搞商品房更有吸引力,毕竟一块土地动不动几个亿几十亿,很快到账,可以快速解决地方城市的各种财政支出问题。最近几年,地卖不动了,就发现很多问题,各种城市建设没钱了,民生工程也受到影响,甚至有的城市公务人员工资福利都受到影响。
除了卖土地,目前还找不到其他的可以替代的大额税收来源,靠生产性企业的税收毕竟数额上没法比,速度上远水解不了近渴,快速城市化也就减速了。
这也是地方上没有动力建设廉租房的原因,毕竟这个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可能要几十年。
既然地方上没有动力,有经济学家前几年就提出来参照其他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中储房,国家层面出手来收购现有存量住房,推动实现廉租房和商品房的双轮驱动。虽然讨论了几年,一直没有出台,说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完善,或者说还有一些担忧没有被消除。
央地怎么平衡分配,毕竟土地是在地方手上,这种福利性质的归属应该在各个不同情况的城市里,比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 18 线小县城,具体情况可能千差万别,东北和华南地区又有极大的不同,没法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大概率需要地方上做一些主导。
不过从最近大摩的分析来看,这个政策正在接近于付诸实施阶段。原因很简单,目前的情况是依靠地方无法扭转房地产的下行趋势,必须通过国家层面出手来一举改变现状。如果任由这种下行趋势进行下去,整个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不说,已经蔓延到大量的上下游产业。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根据当初朱总理说的,影响大概 100 个行业。这么庞大的产业链受到影响,经济就好不到哪里去。
从目前试验的情况来看,建立"中储房"这样的机构,可能是能解决现状的比较好的办法,之前试验的集中办法收效都不行,事实上也确实没有改变下行的趋势。作为普通老百姓也乐见这种福利性质的机构出台,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部分城市廉租房的问题,作为从业者,也能解决整个房地产行业止跌回稳,行情修复。
不过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无论是量价还是发展势头,都已经不可能回到高峰期了,保证每年 10 亿平米的量能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