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为什么是很多人的意难平

图片

 

前段时间借着统计局发布 8 月份二手房价数据,连续写了几篇关于房子和房地产的文章,引起了热烈讨论,当然,也引来了不少键盘侠。

我想,对于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房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这和西方国家可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倡导大家租房,并且出了很多租售同权的政策,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要能力足够,依然将买房子房子第一位,而不是租房子。

前两天看许子东的节目,提到香港作家陶杰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基因里有小农 DNA,几千年来,我们都是农耕文明,步入工业化社会不过 30 年,我们的文化、文明、习惯,甚至历法,都是和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有 200 万,可能并不能给家庭带来安全感,但是有个 200 万的房子,会让家庭成员都很安心。特别是小年轻面对未来丈母娘的时候。

现在我们城市化进程进入后半段,大部分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生活,但是依然维持着和农村老家的关系,每当节假日、春节,路上返乡的拥堵盛况足以说明了一切。只不过以前大家守着一亩三分地,非常心安,这是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而城市里的生活,就显得虚无缥缈,像是浮在半空中,城市里虽然配套齐全,但是好像没有一个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如果能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个方寸之地能使人心安。因为那个空间从此属于自己。

在大城市租过房子的应该都深有体会,每一次搬家都像是一次脱胎换骨,更加坚定了买房的决心。

而这 30 年来,房价飞速发展,很多人没来得及上车,工资的上涨速度完全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永远攒不够买房子的钱,这是很多人在城市里生活更加无望,选择回农村的根本原因。这几年经济下行,城市也提供不了那么多工作岗位了,你在互联网上经常看到很多人开始返乡,城市里的房子买不起,容不下自己,那么不如回到熟悉的家乡,用积蓄重新盖一栋属于自己的现代房子。

其实城市化,城镇化,正是这种城市的文化向乡村逆向传导,他们的理念,生活习惯,联动网络即可触达全世界。以前只能在城市里做到的事情,发现现在在乡村同样可以实现。

疫情后,房价一直下降,但是购买力一直上不来,特别是刚需,因为那一批进城拼搏的人,选择的另外一条路。而改善需求这几年已经被消耗殆尽,所以房地产依然起不来,即便房价一直降,贷款利率一直降,但是买房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在乡村,很多人已经找到了那个久违的,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

推荐:房价还在跌,工资还在降,普通人该怎么办

上文:早起后,给我生活带来的正向进化

点击 https://t.zsxq.com/1YlSD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今天资本市场表现平淡,加密货币市场继续下探,老二 ETH 跌破 4000,这可能是个标志性事件,且走且看吧。

2 Comments

  1. 客观说,在基础设施配套的情况下,乡村更适合人的生活,因为自然环境更养人,而城市是各种流通的节点,普通人大多只能沦为螺丝钉,是个过客,可以打拼事业,不适合长期生活。我村里长大,到现在还没适应城市生活,就像城里只是个房子,村里才是家。只是这个时代为了每晚睡一觉的地方付出了太多代价。如果年轻时看得通透,就不该买房。

    1. 中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大部分人都还保留乡村生活习惯,未来大概率走的是和西方不太一样的城镇化路线,而不是完全的城市化,只要乡村基础设施跟上。上海现在也出现了不少人到乡村生活的情况,包括很多设计工作室都选址在乡村。更亲近自然,物价房租也更低。比如很多基于互联网的初创公司,完全可以选址在近郊,有网络即可办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