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我总是有一个习惯,不能让自己 「太舒服」,一般太舒服的时候,就是要出问题的时候,另外,为了保持一定的行动力,得给自己找点不自在。俗话说,想上的路都是难走的,只有下坡路或者躺着是最舒服的。
太舒服了,意味着你在原地踏步,或者躺平,从系统学的理论来说,你的系统可能正在趋于平衡态。平衡态就意味着固化,熵增,走向灭亡。当然,这是物理学理论,折射到人身上,导致没有马上看到这么恐怖的场面,但是一年,两年,10 年下来,变化还是挺明显的。
所以,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外界保持能量的交互,你得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任何标签化、固化的思维,都是开放系统的敌人,这得时刻提醒自己。
一个系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个人了,当然,把自己这个人,比喻成一个系统也无不可。长期给自己保持一定的压力,做一些难而正确的事情,就像推石头上山一样。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很多非线性的变化,都是在长期线性变化的基础上的,虽然量变不一定真的都能引发质变,也不一定能等到那个零界点的到来。但是至少,这个过程,会保持你一定的压力,从而让你这个 「系统」 保持开放。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 「耐心地做不舒服、有压力且不一定有回报的事」。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非线性的变化,当然,这是时间的复利效应的最直接证明。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变化被加速了,也更容易让我们看到这个零界点到来,以前可能要好几年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可能几周、几个月就能看到。
投资这件事情是最直观最有力量的证明了,那个跳动的数字可以非常直观地将时间的复利效应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而有些事情可能就不会那么明显,比如我一直在践行的写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写作」,是基于互联网的写字,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写,我不知道那个非线性的零界点什么时候会到来,但我很清楚,这就是难而正确的事情,可能很多年都看不到回报,甚至看不到零界点到来的那一天,而我依然选择这样做。这就是每天给自己保持一定的压力,从而确保 「我」 这个系统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
前几年,我开始认真践行 「系统」 这个概念,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系统,并且构建了人生管理系统,当然,还有工作系统、投资系统、写作系统等等各个子系统。
在用系统去做一些事情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和以往的理解大不相同了。我在这方面也尝到了不少甜头,无论在工作上,个人提高上,我都打造了适合我自己的一套系统,并且保持这个系统不断迭代。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分享过,就不再赘述了。
今天讨论的一个点是,保持一定的 「压力」 状态,来推动自身系统滚滚向前,从而保持开放,避免系统陷入 「一潭死水」。
上文:早睡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