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什么用,能赚多少钱?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又有独特性。推荐读读刘瑜老师的文章,有助于正三观。

人问的多了,容易陷入现实虚无主义中,惶惶不可终日。

如果你看多了一些问答网站的问题,或者一些提问形式的标题,就会形成思维固化。

比如,对××事件怎么看?对××人干了××事怎么看?×××意味着什么?×××有什么用?

诸如此类等等,你可以自行脑补。

而现实中,价值逻辑,将这个问题直接简化为“这××能赚多少钱?”

好像做一个事情,就必须得有用,得赚很多钱,否则,就是人类最大的罪恶。

即便人嘴上不说,心里也会认为这是现实虚无主义,是在浪费生命和地球资源,在道德上犯了不可饶恕错误。

这几十年以来,我们从上到下,都生活在追赶中,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别人超越。

加上从上到下都是理工科思维,奉行实用主义的理工科思维,在整个社会思潮中占据主导。

人类大脑习惯对具象的事物处理速度更快,所以说具体是事物,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更多人接收到信息。

今天在星球分享了 Scott Adams 的一篇小短文《The Day You Became A Better Writer》。

听起来看似是在搞笑,其实事实就是如此简单。

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更多人愿意用“赚多少钱”来衡量一件事,这更具象,更简单,也更能快速的让人理解。

说的更直白一些,这是大脑的偷懒行为,有点类似《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一和系统二的关系。

仔细想来就会发现,很多想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不过,我们仍然会习惯性的去这么想,甚至这么做。

经历此次疫情,经济受到重创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2020年初那次。全球陷入高通胀和增长放缓,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我们看到很多国家直接躺平,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老百姓也想明白了一些事。包括这次很多国人也开始明白,隔离在家两个月,算是面壁两个月了,确实能想清楚一些事情。

明白啥,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可能都是无意义的,也就是理工科思维中的无用范畴。

这在以往是不可思议的,怎么会这样,这个世界怎么了?是的,站在更加宏观的高度和时间跨度上来看,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不能用理工思维的有用来衡量。

「 题图 By roland losslein」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推荐:朝着既定目标,进发

上文:重温古典主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