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杂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2252081288662259743

 

王小波杂文随笔写作的一个特点,习惯性地以“我”什么时候,“我”如何如何地开头。

《思维的乐趣》: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我到现在还不确切知道什么人算是知识分子……

《积极的结论》:我小的时候,有一段很特别的时期……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为《东方》写文章时,我怀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

《洋鬼子与辜鸿铭》:我看过一些荒唐的书,因为这些书,我丧失了天真……

《我看国学》: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

《智慧与国学》:我有一位朋友在内蒙古插过队,他告诉我说,草原上绝不能有驴……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我说过,以后写杂文要斯文一些,引经据典……

《有关天圆地方》:现在我经常写点小文章,属杂文或是随笔一类……

《优越感种种》:我在美国留学时,认识不少犹太人……

《肚子里的战争》:我年轻时,有一回得了病,住进了医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

《椰子树与平等》: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队……

《思想和害臊》:我年轻时在云南插队。仅仅几十年前,那里还是化外蛮邦……

《体验生活》:我靠写作为生。有人对我说……

《拒绝恭维》:在美国时,常看“笑星”考斯比的节目……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我到荷兰去旅游,看到运河边上有个风车……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我生在北京西郊大学区里……

《高考经历》:1978年我去考大学……

《迷信与邪门书》:我家里有各种各样的书…….

《科学的美好》:我原是学理科的……

《生命科学与骗术》:我的前半生和科学有缘

《对待知识的态度》:我年轻时当过知青……

《有与无》:我靠写作为生。有人对我说……(和《体验生活》的开头完全一样)

《虚伪与毫不利己》:过去,我有过这样的人生观……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我有一个外甥…..

《我看老三届》:我也是“老三届”……

《苏东坡与东坡肉》:我父亲是教逻辑的教授……

《愚人节有感》:我写这篇文章时,正逢四月一日……

《诚实与浮嚣》:我念大学本科时……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我念过文科,也念过理科……

《我的精神家园》:我十三岁时…….

《我的对小说的看法》:我自幼就喜欢读小说……

《从Internet说起》:我的电脑还没连网……

《旧片重温》:我小时看过的旧片中……

《好人电影》:我在国外时看过一部歌颂好人好事的电影……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我很少看MTV……

《承认的勇气》:我很少看电视

《另一种文化》:我老婆原是学历史的“工农兵大学生”…….

《卖唱的人们》:有一次,我在早上八点半走过北京的西单……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我到过欧美的很多城市…….

《北京风情》:我小时候住在成方街……

《文化的园地》:我在布鲁塞尔等飞机……

《环境问题》:我生在北京城里……

《居住环境与尊严》:我住在一座高楼里……

《域外杂谈·行》:我们(我和我太太)在美国做学生时……

《工作与人生》:我现在活到了人生的中途……

还有几篇虽然没有“我“,但只是省略了而已,还有二篇用的是“笔者”。如此,大概占了王小波杂文随笔的80%,这说明什么啊?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1997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源自:木有书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