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刷完了托尼法德尔 《创造》 一书,对于职场或者创业者来说,这是一本指导书,准备再刷一遍。这还不能算是一篇读后感,只能算是个灵感,记录一下。这本书基本上是托尼整个职业生涯的记录,从早期创业到后来加入苹果公司,亲身经历 iPod iPhone iPad 的诞生,并且是亲身参与者,与乔布斯共事。再到后来出走,创办 nest 这样现象级的智能居家设备品牌,后来被 Google 收购,只有因为理念不合,再出走创办投资公司。其中托尼对于小团队和创业公司来说,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很多团队不需要一名中年管理者,而是能下场亲自干活的人。
他们在创办 nest 这段经历,其实人很少,这也是很多创业团队的配置,没有人事部门,甚至没有财务部门,都是其他人兼做掉的,这是托尼经过这么多大公司小公司初创团队后的切身感受。这也是为什么 nest 在早期能活得很好,被 Google 收购后却面临亏损。管理成本太高了,这是团队大了之后带来的副作用。目前人工智能绘画 Midjourney 团队就保持很小的团队在运作,并且很赚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团队一旦大了后反而可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大的团队组织很多人是不直接下场干活的,他们看着别人干活,有时候真的什么都不干,但是分享别人的劳动果实。这会将别人创造的价值摊薄,这大概也是很多大公司天天喊着永远保持创业状态的缘故吧,大公司很难保持创业的短小精悍的小团队作战。托尼还特地提到了一点,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往往不一定能很好的胜任 CEO 这样的管理岗位,但是大部分创始人不甘心,即便如 Google 这样伟大的公司也是如此,说实话拉里佩奇在位期间,公司管理的并不怎么样,Google 已经逐渐丧失了早期的战斗力和创新精神。
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主动让专业的人担任 CEO 的做法倒是得到托尼的赞赏,他认为这是聪明的而且胜过很多技术出身的创始人的。
作为职场人士,很多人的职业路径其实和托尼差不多,从早期的技术人士逐渐走上管理岗位,从此,技术再也不被提起,即便跳槽去其他公司,也只愿意做管理者。托尼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何时,要保持亲自下场干活的能力,因为大部分团队来说是不需要被管理的,只有超过 100 甚至 1000 人以上的团队才需要配置一些职能部门和管理者。
工程思维,说的是从零开始创造一个产品的能力,这是典型的理工男思维,和以往所有的西方管理模型是相悖的。站在 2023 年这个时间点上来说,从零开始去构建一个产品,依然不过时,很多大企业都在倡导这种精神,甚至是很多以产品立足的企业必备的能力。
作为一名技术出身的人,更是得时刻保持警惕,以经验和技术积累为基础,不断精心打磨,否则,只能被淘汰,被年轻一辈拍在沙滩上。
共勉。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本文由公众号 「周哥事务所」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据说这本书最近很火,我也准备学习下
确实不错,就像推荐者说的,为什么没有在二十几岁看到这本书
可以不去干活,但是不能没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