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专业的力量

图片

 

 前几天,我发了一篇关于房地产文章 《现在房价降了,当年买不起房的那一批人该拍手称快了吧》,引起了不少义愤填膺分子前来,后来我关掉了陌生人留言功能,只有粉丝才能留言。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网络上依然有这么多无脑的喷子,真是让人咋舌,我还是高估了这么多年网友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新网友依然停留在那个水平,这大概就是所说的均值回归。

这篇文章是我看了 《聊一波》 最新的访谈节目有感而写的,两位经济学和政策制定者的对谈,我觉得说的比较清楚了。我甚至在文章中建议不清楚情况的去看一下这个节目,看来大家宁可动手发文字来喷我,也不愿意花点时间去看人家说了什么。

我在这个行业待了至少 15 年,而那些网友没有一个人有我对这个行业认知,当你在一个领域嵌入足够多的时间,你会发现,对这个行业的大小事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这是外人无法达到也无法理解的。

韩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专业和业余的话题,题目好像叫 《想虐潘晓婷的那个晚上,我一直在开球》,就是自己业余圈子里号称球打的不错,难逢对手,自认为可以和九球天后打一打,不说赢,至少能打上几杆,但是现实很残酷,自从韩寒开了球,后面就没他什么事了,结果整个晚上,韩寒就干一件事,不停地开球,然后坐下。

网上有很多人听说韩寒是赛车手,不少人嚷嚷着要和韩寒切磋一下车技,他就拿这个案例回复他们,要想和他赛车的,先去赛车场上自己跑几圈看看什么成绩再说来说不迟。而更有胜者,自认为自己驾龄几十年,什么车都开过,但是一问,没考过赛车驾照。这就是专业选手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的区别,自认为好像很懂很厉害,而距离专业化,还隔着一条鸿沟,而往往那些人并不自知。考赛车驾照的难度,可以教他们做人。

就像我说房地产,大家并不清楚这里面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只认为水泥盒子成本几千块钱那么点事。

到头来,不过是管中窥豹。要想搞清楚,不仅仅要懂一点房地产,甚至你得学一点经济学、金融学,国外的房地产历史,搞清楚地方 ZF 的运作逻辑等等,不然,你无法理解这其中的大逻辑。远不是几千块钱成本那么简单。

我在互联网上写字十几年了,总有一些人想用一两句话就将我钉在耻辱柱上,这和上面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网上写字时间长了,就会见识到各种奇谈怪论,各种奇怪认知的人,逐渐的,我已经逐渐麻木到形成免疫。

这些年也让我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就是尊重专业。当你了解的越多,就会明白原来自己不懂的领域实在太多,保持谦卑姿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现在的加密货币行业,大家似乎又再一次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有些人对此从来漠不关心,也不愿意去学习,而有些人则可以保持谦卑,从零开始学习研究,这是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需要你自己去找到资料,找到学习的路径,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一门手艺,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毕竟现在的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太快了。

这和前面所说的专业其实是一回事,只有如此,也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专业人士,而不是动不动嚷嚷着要怎么样怎么样,连几分钟的视频都不愿意学习一下,就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过是一叶障目罢了。

推荐:「聊一波」 最新一期节目说了关于当下宏观和...

上文:有点秋高气爽那意思了

 
禅定时刻
一周投资回顾已经发在小号了。

4 Comments

  1. 有点类似专业的,有一个完整的闭环,有责任守着自己那一圈观点的责任;而非专业的,好像破坏者,总想找个攻击点破你的防。一个在守,一个在攻。两者的立场已经不同了。

  2. 真正的上流社会的宝贵资料都是无价之宝 (需要稀缺资源获取比如 K12 高等教育、国际税务减免),那些看国内网上某某专家说的什么什么建议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之前看食贫道的日本房地产价值分析,这些只有有关人士愿意透露某些信息才能知道内幕。愿意系统性学习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回报不一定指的是财富方面的,很多东西长期持有的回报高于预期利润苹果第一市场股票,可口可乐在经济下行情况下依旧有良好表现 (口红效应)。来源食贫道话饼→(因为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下行的恐慌) 不排除收到舆论战的影响 (在日本大肆购房)(缺少完整的资产升值运作思维逻辑),成为西方资本砧板上的鱼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