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9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5 分钟
老读者都知道我有个 「知识星球」 注册于 2016 年初,这个 APP 之前叫做小密圈,是个创业项目的付费社群服务,依托微信做起来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直接被关闭了大半年,后来改名 「知识星球」 这种正能量的名字得以继续存活下来。不过现在已经发展的相当不错。
这种比微信群更加利于内容沉淀的服务,在知识付费爆发的 2017 年得以迅速发展。是一种比群更慢一些的社群形式,我使用了近三年,没事就在上面记录几句,有时候是临时迸发的只言片语,有时候是不便公开的一些思考。是的,私密性很好,还可以设置收费。社群里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内容、评论、点赞等。
去年开始我逐渐准备将这款经过实践体验过的好软件分享给我的一些朋友们,也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尽早加入到这种方便的交流方式中来,尽早的受益。当我用微信邀请一位生活在家乡的多年朋友后,说这种社群很不错,可以体验一下。他问我,这是什么,干什么,能有什么用。我费了半天劲解释了一下,他说暂时不想用这些。本想再说几句,转念一想,可能我们之间已经横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即便我再怎么列举其优点和好处,也无济于事。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微信群更加方便适合。
目标群体
产品上说叫做目标用户,什么是你的目标用户。要像经营产品一样经营自己,当我在选择谁将是我的知识星球的目标群体的时候,陷入了深思。尽管现在社群里只有几十号人,而且发布内容基本都是少数几个人在互动,但从后台数据能看出来,很多人还是会登录上去看这些内容,只是懒得发言互动罢了。
原本我是想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不断的分享,思想碰撞,沉淀下来,可以给其他人以思考、启发。
那么至少说明大部分人,并不是这个社群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的人,加入到社群后开始几天会登录上来看看,之后就再也没有登录过。
很显然,这些都不是我所说的目标用户。分享和赞美别人的习惯需要培养,中国人大多不善于这些。这就说明了,更需要锻炼,逐渐培养自己的这种习惯。就看你想不想改变了。
一个新软件的门槛
一款新游戏可能让人很快入门、上手,即便这款游戏的操作及其复杂,例如吃鸡、王者荣耀等。但是如果一个没用过的工具软件让人接触、上手到熟练使用,可不是一般的困难。大多数人的感受是,这个软件太难了,这边设计的不合理不方便,那边怎么这样设计。
归根结底在于是否有主动的意愿去用。主动心态和被动接受导致的结果大相径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让我突然明白了,知识星球这种软件的最大的门槛在于,怎么让这种从来没有过的产品,让人们熟悉并且使用起来。
这种学习成本在互联网圈里可能不算什么,因为大家每天都在接触和体验新的软硬件产品,但是出了互联网圈,这种学习成本大到你无法想象。
可能看似不经意的一些小细节,造成了巨大的门槛,成为了横在很多人面前的鸿沟,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不同。更不要说一款全新的软件了。
好奇心
可能以前写科技博客的缘故,长时间关注互联网科技圈,这个行业很有意思,总会有很多新奇的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当然,也有很多默默死掉的。所以养成了一个习惯,很多新产品都是在第一时间出来就开始去用,去体验,甚至写评测报告。这个行业发展很快,淘汰的也很快。
这就慢慢锻炼出了一种本能,保持好奇心,勇于接受新事物,否则,就会很快被淘汰。想必互联网圈的人都深有体会,这和我们地产圈是大不相同的。
开篇提到的我的那个生活在老家的朋友,我不再多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可能他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对于新事物总是保持高度的警惕,不会是骗人的吧,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有那时间还不如刷刷剧。
这种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鸿沟,如果自己没有填平的决心,那么这条鸿沟将永远横在面前。
「题图 By Mr.Autthaporn Pradidpong」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