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关于 Notion 的文章《Notion 推出中文版》,吸引了不少读者,看来国内的 Notion 用户基础还是不错的,很多人对于 Notion 能否在国内继续像往常一样方便地使用持悲观态度,但我更愿意往好的方面想,即便真的到了无法使用那天,大不了搭个桥。
毕竟了解外面的世界本来就是个必备的技能,不能一叶障目,活在虚幻的自嗨中,比如,年轻一点的网名已经不知道还有Google这个公司和产品了,但人家活的很好,依然稳定在全球科技公司三巨头名单中。很多人却不知道它的存在,也没用过他们家的产品,这便是一叶障目,自己就当这个东西不存在。
所以,你要了解外面真实的世界,也是一种必备的基础功能,就像会算术、会语言一样。
我现在不是专门写科技资讯的,还是回到正题,继续说职场相关的话题。
我们这个环境容错的度很低,不允许失败,也不崇尚失败,讲究的是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我们历史上读到的大多数是要教人成功,而不是宽容失败,这是东方的哲学基因,贯穿至今,植入每个人的脑子。
不要有执念,有些事我们做不成功,要学会接受失败,大多数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前几年流行的风险投资在科技圈标配,言谈必称融资。
大洋彼岸的科技圈流行着一个说法,很多风险投资更喜欢投失败过几次的创业者,因为它已经试过错,可以规避很多的失败风险,投资他们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
而大样的这边没有这样的基因,所以就没法照搬,即便是风险投资也喜欢寻找更具有确定性的目标。
比如像老罗,创业几次都以失败告终,这不是那些风险投资公司理想的投资团队,老罗这样的持续创业者如果在大样彼岸,那是炙手可热的。没办法,这是土壤问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其实 Notion 创始人 Ivan Zhao其实是个中国人,后来移民北美,创业初期也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两人在日本闭关,这才有了 Notion 的早期版本,可能换个环境,Notion 这样的公司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故事版本了。
在职场上,我层经历过一位上司,要去团队和他同步,他的价值观很简单,就是要把每一件事做成,特别是领导交代的事。
听上去好像非常励志,跟很多成功学书籍上所强调的一样。
但现实并不会如此,大公司有大公司的问题,内部环境也不太可能允许你把每一件事情按照你的预想去做成。如果是个老板,直接面对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把事情做成的概率就更小了。毕竟,很多时候,决策的方向很有可能本身就是错的,在错误的路径上想要把事做成,那是缘木求鱼。
把事做成是很多职场人士的最高追求,也是老板很喜欢的,基因在那呢,但是往往求而不得。很多时候现实情况不允许你做成,企业内部大多部门割据,讲究的是一个平衡,你都做成了,意味着更多时候,别人的失败,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慢慢得学会和自己和解,和别人和解,不再执着于一隅,那是痛苦的根源,也容易变成“死脑筋”,我之所以构建人行系统,看中的就是系统讲究的是开放,不能以固定型思维去考虑问题,做事。只有让自己先松弛下来,保持自己这个系统的开放,才能犯更少错误,也能跟上外部发展速度。
上文:Notion 推出中文版 这几天在问一问上回答问题,发现系统推送的热点问题很多都是在问公众号值不值得做的。唉,记得七八年前网上就是到处问这个问题的,之后每年都会冒出来一批新人问这个问题。公众号过几天都满12岁了。看下新榜发布的去年的数据吧,意味着,只要你原创,就已经超过了93%的人,而官方是更倾向于支持原创内容的。
禅定时刻
有时候换个角度 换种思维去思考问题 成功率往往会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