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0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5 分钟

印象笔记是 Evernote 的国内版,不是简单的中文版,现在是两个独立的发展路线,虽然外表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在功能和业务上已经有不小的区别,印象笔记基本上支持很过国内的平台和软件,账户体系独立,服务器独立,例如支持微信,而国际版的 Evernote 更多的是支持国际上的很多应用和软件,而这些中的大部分在国内都无法使用。
这里多说一句,当在微信上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想要保存下来,对于 iPhone 用户来说是痛苦的,点开右上角的三个点,发现都是分享链接出去,而最后边却有个印象笔记的图标,可以方便的把文章保存下来,这个位置在微信的早期版本里就已经有,试问,那么国内软件不想在微信上出现?但微信却只对印象笔记如此偏爱,一时羡煞旁人。
印象笔记可以说是国内国际笔记类软件的鼻祖,后来还有为知笔记和有道云,其他小的笔记软件很多都已经挂掉了,因为做这个很难赚钱。我从 2011 年开始使用印象笔记,当时还是国际版的 Evernote。
一开始使用并没有理解这款笔记的初衷,他们的愿景是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很牛逼,但并未真正理解,当时云盘稀少,我只是将它作为手机端和电脑端文献互传的一个工具,将每天的工作日记用简单的几句话记录下来。没想到,这一路用下来已经 7 年。
后来逐渐不再满足于每天记录一点东西,存一点文件、文章、图片啥的。真正的转折点还是中文版印象笔记的推出,记得当初官方还建了群、博客、微博,征询大家意见,这些平台应该讲侧重点放在哪些方面,我和早期的 Evernote 众多用户一样,希望官方能在这些平台上多分享分享印象笔记的各种优秀使用方法。
虽然当时已经有不少达人用户将这款软件用出了各种花,但是门槛还是很高,一般人很难入门,尤其以台湾博主 「电脑玩物」,早已经超越了这是一款记事本软件的用法,可以用作 GTD,甚至发明了子弹笔记法,连官方的人都自叹不如。这些零零散散的各式各样的奇葩使用方法被官方收集起来加以介绍后。印象笔记开始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我也在此过程中收获颇丰,开始逐渐理解那个 「第二大脑」 的深层含义,尝试各种花样使用方法。
在国际版速度越来越慢的情况下,一狠心转到国内版的印象笔记,并且成为付费用户,因为一次性导入数据量过大,只有付费用户的流量才足够,免费用户每月流量 60M。成为付费用户后不再有流量焦虑,同时也享受到了更多高级功能。才逐渐形成自己的使用套路。下图是我的笔记本组:
如果你只是将它作为一款记录软件的话,那么他和其他任何记事本软件甚至手机自带的备忘录没有两样。
但是作为第二大脑,你在每新建一个笔记本、笔记本组、一个笔记的时候,始终要以未来如何方便查阅为出发点,那么就会完全不同,并不是记下来之后就不再翻看,那么它会和垃圾桶无异。
但是更多人是将印象笔记作为知识管理软件来使用,收集也好,整理也罢,最终是为了明天方便查阅和翻看的。
多数从各处收集而来的文件、网页、文章、图片、邮件等不是一股脑的塞进去,我在顶端建了一个 inbox 的收件箱笔记本,大多数的未经过整理的内容都会发在这里,等待整理归类,大部分时候是要将很多无用的内容删除掉,一篇文章中可能有用的只是个图标和几段话,整理之后归类到相应分组笔记中去。
随着笔记的越来越多,后期想要逐个去翻阅,很难找到当初收集的内容放在哪了,所以,这就需要在不同的内容上打上不同的标签,配合印象笔记强大的搜索功能,逐条翻阅已经用的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的办公主力都是电脑,收到和处理的文件都是在电脑的不同文件夹来完成这种文件内容的分类整理归档。但电脑有先天性的缺陷,无法每时每刻带在身边,时时在线。
而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微信成为办公沟通纽带,手机端的写作越来越频繁。而印象笔记全平台的同步可以帮我解决这个痛点,并且能和微信、outlook 等过工作中是使用频次很高的软件方便的协同。
一直以来,很多人在问我的印象笔记分组,我并没有将其分享出来,因为我的分组对你的意义不大,只有根据你自己的需求去不断摸索,机构化,那才是真正你的第二大脑。
「题图 By Jeff Ma」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
「焦虑不如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