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地产行业的新思考

图片

说说关于房地产行业最新的一些新思考,这个行业将萎缩一半,也就是说,保证每年 8-9 亿平方米还是有的,这是基于既有的市场规模以及每年的建筑折旧情况估算的,这不是我说的,是非常有分析能力的黄奇帆老师预测的。

那也就是说,之前 19 年前的最高峰 18 亿平米将腰斩。

图片

从统计局 2023 年度的数据来看,房地产销售面积已经逼近这个数据,那么很大的可能在未来会维持这个数据,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城市强制保交付的冲刺数据,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发展的话,交付的面积数字可能还要低一些,这个数据应该在 2024-2025 年达到最低数值,之后会有一个缓慢市场恢复的过程。不太可能出现深蹲起跳的大反弹了,这是很多人、很多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上面这些数据和结果是理性分析的结论,对我们这种行业从业者很重要,对于准备卖房子的人也很重要。

图片

从区域来看,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占据半壁江山。虽然这是 2023 年的数据,不出意外,未来的数据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除非发生重大国家政策变动。

从政策面上来看,上半年各地方加速收购存量房,金融层面也在加速消化这方面的坏账。应该是为了 7 月份的新政策出台做准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按照时间点上来看,高层对于今年解决房地产的问题是有截止时间的,考虑到市场数据相对于政策有一定的延后性,2025 年应该能够真正迎来房地产行业的新常态。

期待反弹的或者报复性反弹的,还是洗洗睡吧。

不少专家分析的言论还是比较克制的,认为这一轮房地产还不能算是硬着陆。我在两年前的文章中已经明确表示房地产行业硬着陆,这是 98 年房地产市场化大爆发以来,第一次迎来挑头转向,不如另一个阶段,或者说是另一种发展模式。

基于这样的判断是,几百家房地产公司申请破产,或者是实质性破产,从资本市场退市,债券暴雷。这特么不是硬着陆是什么?之所以你看到很多房地产公司还没有破产,那是因为他们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烂账还没有 处理完毕,否则按照市场化,它直接申请破产,走入司法程序破产清算,买了房子没拿到房子的老百姓怎么办?如果在西方国家,这只能认栽,各位债主能拿回多少是多少,房地产公司倒是来了个痛快,自此解脱。那么受苦的出了哪些供应商,最没有办法解决的就是作为债主的银行和没拿到房子的老百姓,各种极端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那将会酿成一场浩劫,不亚于美国前些年的次贷危机,甚至更甚。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人民的生活安定高于一切,国家的金融系统不容有失。

推荐:房地产职场迎来转机了吗?

上文:合作从来不是靠服从性

我的知识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 8 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 https://t.zsxq.com/EQJeyRJ入住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已经有不少城市的主管部门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更名为 「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甚至再过一些年,整个社会的住房都将不再需要一个部门去管理,而是像新加坡一样,只需要一个城市运营管理机构就行了。有个住房总公司来负责所有住房的金融运作,像美国的房地美,有生之年还是能见到的。苏州园区采用新加坡模式,运营很多菁英公寓,或许是未来可以推广的一种模式,新加坡的组屋模式会不会在长三角亦或者苏州落地,让我们拭目以待。

8 Comments

  1.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建议增加市场透明度,让购房者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现在依然有地产商在高价拿地
    「崂山王家村地块的竞争尤为疯狂,经过 364 轮竞价后,最终青岛海业益佳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功拍得,成交单价 39516 元/㎡,成交总价约 18.87 亿,溢价率 37.23%,打破了此前莱阳路 8 号成交楼面地价 (33901 元/㎡) 的纪录,创下青岛乃至山东的土拍新高!」
    现在依然在拿地的这些是出于对市场的判断,还是 zf 收益,或者是其他的因素?实在是看不懂这些东西。

    1. 不出意外,这里应该是做别墅类的改善型产品,刚需这几年卖不动,都在往中高端上走,很多经济好一些的城市,都是这个状况。

  3. 归根结底,还是预售制在作恶。给开发商有机会挪用项目资金,然后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商业风险转嫁给老百姓,进而绑架了金融体系和国家经济。

    1. 八十年代就是没有预售值,没有住房贷款,要买就是全款,房子也是现房,经济也没好到哪里去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