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虑来自于不肯放过自己

第 297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4 分钟

图片

其实现在最焦虑的是 30 岁左右的人,所以第一批 90 后已经开始换上了焦虑症。

大部分人的焦虑来自于生活焦虑,同样几乎所有人都换上了知识焦虑。公众号界流行一个段子,北上广的年轻人每个月都会焦虑一次,所以每个月都会诞生一篇 10W+的焦虑文章,你所熟知的 「北京 2000 万人假装在生活」 等等都是这一类典范之作。

生活焦虑

30 岁的年轻人正直而立之年,工作七八年,该成家、买房,有的可能已经有了孩子,而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的多半还没成家,唯独一个房子就已经足够让他焦虑了,四五万一平的房子已经不太好找了。背上一两百万的贷款,那点可怜的收入怕是早已月负。这是大多数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打拼,渴望有朝一日衣锦还乡,辛苦一年下来,回家过年,发现还没有未考上大学的村头二狗子做点小生意赚的多。

即便成了家有了孩子,还着房贷车贷,生活也宽松不到哪去,生活质量每况愈下,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忖,倒是很羡慕村里的二狗子的潇洒人生。是为生活焦虑。

职场焦虑

我曾多次有机会亲眼目睹上海地铁的早高峰和晚高峰,拥挤那是自不用说,要么目光呆滞,要么抢下一个座位,从随身的包里不紧不慢的掏出一本 1000 页之厚的雅思托福教材,埋头苦读。

几乎是在所有的城市都会面临这样的竞争趋势,仿佛一天不学习就会被同事、同行超越,所以一刻也不敢懈怠。只是上海这样的十里洋场将这种竞争思维放大了数倍、数十倍而已。

有个同学又高升了,以前的同事到某公司任高管了,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这样的话你一定不会陌生。

这种横向的比较说白了是一种隐形的竞争,让你不得不焦虑。

知识焦虑

现在除了贩卖焦虑能让人产生共鸣之外,从 2017 开始普及的知识付费,更是将大众的知识焦虑推向了幕前。

现在经常听到二十几岁的人开始焦虑不堪,爱因斯坦 26 岁就已经写出 「狭义相对论」 了,诸葛亮 26 岁的时候就有人三顾茅庐请他出去平定天下了,而想想自己二十六岁整天在那干什么,专业知识半桶水、人脉资源更是聊胜于无。这个想学一下,那个也不肯撒手,到头来发现自己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每天 48 个小时才能分摊开。

与自己和解

其实克服焦虑,我并没有能让你一举改变乾坤的千古金句能让你马上改变这种状况。

我更希望你能和自己和解,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的零和游戏场,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事情是发生在所谓的灰色地带,国家大事也好,人生也好,往往并不是一个黑和白的简单区分,初次之外还有异常广阔的灰色。

放过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能力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有人问中国的小朋友长大了想做什么,包括我们自己当年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要做科学家、要做总统,不少国外的小朋友的答案看起来令人匪夷所思,要做个牙医、做个消防队员。这种人生志向曾是我们鄙夷的反面教材。

当然,有时候焦虑也来自于别人不肯放过你,我们所处的生长环境反而容易加剧这种焦虑。

不知道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会不会感觉好一些。

 「题图 ByHitesh Choudhary


推荐:今天的难题未来或许都不是问题

上文:远大前程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


图片

「焦虑不如自律」

1 Comment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