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段首空两格

本文试图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解释和探究为什么段首要空两格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

本文主要讨论中文内容呈现过程中要不要在段首空两格的问题。分 3 个部分:

  • 段首空格的渊源
  • 段首空格的作用
  • 网络内容要不要段首空格

段首空格的渊源部分较多故纸堆,如果看官不感兴趣,可直接跳到段首空格的作用部分开始阅读。

段首空格的渊源

1、中国

需头

指章奏空出首幅,以供诏旨批答之用。

汉 蔡邕 《独断》 卷上:「凡羣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闕通者也。奏者亦需头……表者,不需头。」

宋 杨万里 《谢何枢使举女婿陈丞改官启》:「幕府之举贤材,首剡需头之奏。」

明 杨慎 《谭苑醍醐·需头》:「 蔡邕 《独断》 载 汉 代章奏之式。所谓需头者,盖空其首一幅,以俟詔旨批答,陈请之奏用之。不需头者,申谢之奏用之。」

分段号

段是一种标点手段,不能仅仅看成行款。

具体地说,段落提行顶格书写还是退进二字书写属于行款,但划分段落则同断句一样属于标点,段落之间的停顿大于句子之间的停顿,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显示。古人的分段意识很早就产生了。
提行分段的办法较早见于金文。写章表另起行头时,叫 「跳出」,今曰 「抬头」。

明代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 介绍的 《大明唐顺之批点法》 以 「截」 即短横作 「分段」 号。

古代印刷的书籍一般采用提行顶格书写的分段方式,《古今图书集成》 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印本就是如此。

1919 年胡适与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朱希祖、马裕藻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开始改变传统的分段格式,在 《附则》 中规定:「每段开端,必须低两格。」 显然是参照西文段首缩进的办法作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使分段更明显。

1930 年 《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 进一步规定:「(1) 文在十行以上者,应酌量分段,其有意义自成段落者,虽不满十行,亦可分段。(2) 首行低二格写,次行以下顶格写 (分段者,逐段如此)。」

1933 年 《国民政府训令第五○○号》 所附 《标点办法举例及行文款式》 还要求在段末加分段号:「每段末句下有空白处,应用 『=』 号截之,以防止加添字句」。这个用于段末的符号在文件中称为 「截号」,黎锦熙按照它的功能改称为 「分段号」。他在 《国语运动史纲》 一书 (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 中写道: 「国民政府规定的这个=号,或可用单线,可名为 『分段号』……凡文末分段,或公文分段下有空白,皆可用此截断。」(此段来自 《标点符号用法》)

2、西方

英语 「分段号」 称为 mark of paragraphing。Paragraph(段落) 一词源自希腊语 paragraphos < paragraphein(pata 在旁边+ graphein 书写),意为 「(为引起对部分文字的注意) 在旁边画的线条」。

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提到过的唯一标点就是这种分段号,见于公元前 4 世纪的一些希腊纸草纸文献,在一行开头的几个字的下边加一条横线,表示一个新的话题的开始。

古希腊舞台剧本和柏拉图对话体写在一个新的段落开始处用一条短线 (其上通常加一小点) 作标志以分隔不同人物的说话。下一步的发展是把新段第一行的头一两个字母稍稍伸入书边空白处,使分段标志更明显。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2 世纪初写于纸草纸上的拉丁文献发现有这样的分段法,在中世纪的写本中已较为常见,这是现代 「悬挂分段法」 的起源。

欧洲中世纪写本最常用的分段法是提行顶格书写,在段落开头以特大的首字母作为分段标志。抄写时在段落开头留有空位置,以便图案花饰绘制员补上这种特大的首字母。有时章节的首字母大于段落的首字母,用以区分章节和段落。
pilcrow

在首行缩进的分段办法推广以前,西方就已经使用 (¶) 作为段落号 (paragraph mark),其构成方法是把字母 P[aragraph] 翻转过来,在象征眼睛的弯曲部分用墨涂满,所以又称为 「盲 P 号」(blind P sign)。

(¶) 用作段落号最初见于 1182 年左右的一个法国写本,用红色,从 13 世纪起被推广。英国出版社的 《约翰·曼德维尔爵士航海及旅行记》(1499 年)、《十诫之精华》(1521 年) 和 《大圣经》(1539 年) 等书籍,一段开头是顶格排的,特加 (¶) 作为分段标志。这个段落号西方国家有些书籍至今仍在使用。例如,美国 《韦氏新传记词典》 把 (¶) 用于子条目的开头,便于读者在大条目中查找小条目。

后来为便于印刷,这种分段法被简化,空位置仍保留,其后的首字母改用普通的大写铅字排印。这种段落首行缩排法是意大利出版家马努提乌斯从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开始在所出的图书中推广的,从 17 世纪起成为西文书籍分段的标准形式。

段落首行缩进 (paragraph indention/абзацный отступ),苏联学者伊·维·费多罗夫娜称为 「分段号」(знак абзацного въ?деления)。她在所箸 《俄语标点的历史与原理》 一书中指出 「许多语法学家认为这是特种标点符号」,并强调 「如果认为段落是标点符号,那么这个符号将是 『最有意义』 的,然而应当承认它最难用好,因为如何分段并没有任何成规可循」(列宁格勒大学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5~16 页)。

段首空格的作用

段落停顿 (to mark a pause)。

段落标识 (setting the paragraph apart from what precedes it)。

网络内容要不要段首空格

1、万维网的默认对齐方式是靠左对齐。

2、网络内容尤其是博客内容编写时也常用左右对齐。(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从而使得页面看起来整齐。

3、段首缩进在大多数中文排版中被使用。

4、在新的段落没有明确标题标识的情况下,需要标识出段落来。如果段落有了标题标识 (比如粗体标识),段首缩进不是必需的。

5、基于共同排版风格的考虑,段首是否缩进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大多数时候,段首缩进就内容整体而言,看起来更好一些。

6、汉字的可读性。汉字字形复杂,但这不影响它的可读性,更不存在阅读的压迫感之说。汉字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难于英文是由汉字本身的语言难度所决定的。影响可读性的因素包括词句的长度,以及非常用词的出现频度。

汉字的易读性。对易读性的研究在 19 世纪晚期就已经发布,但普遍的共识是:人的阅读过程惊人的强悍,以至于几乎没什么明显的区别。因此比较研究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或者齐行与不齐行,到底哪个更好,始终无法得出定论。但是段落的分明可以增强内容的易读性。(此条部分观点来自维基百科 「字体排印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