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1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4 分钟

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普及,其实我们的诸多生活习惯收到极大的冲击。支付、外卖、打车等等就不说了,今天来聊聊最传统的读书。
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对阅读习惯的冲击是巨大的,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每天面临的巨大考验,微信、微博、公众号、头条等等无不是在帮你往碎片化阅读的路上引导,或者说的迎合。即便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过人阅读量也是极其匮乏,只不过移动互联网降低了信息流动和获取的成本。
在大部分没有阅读习惯的社会,碎片化阅读当然是最容易被最广泛的接受的。于是情况便愈演愈烈了,现在很多人连阅读 140 字都有点困难了。
而早起拥有长篇、大部头阅读能力的人也在逐渐丧失这种能力。
都说移动端发达以后,接触到书的便利性增加了,除了最传统的纸质书,还可以通过 kindle、手机、iPad 等阅读电子书。
可以说阅读甚至无处不再,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国民总阅读量并没有增加。因为这些移动端的阅读极易受到干扰。除了移动端的固有问题,很多时候在于阅读的时间段上,也就是阅读习惯上出了问题。都寄希望于随时阅读,于是真的就随时阅读了。
这是一种寻找自我心理安慰的做法,没翻个两页书,被电话、微信、周边的人和事打扰,虽然看起来在量上可能会累加不少,但效果却极其糟糕。之所以说是可能,据我亲身经历来说,这种碎片化的阅读量累加起来,并不如集中时间阅读,更不要从阅读效果上来说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越来越多,现在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读一本书了,于是像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成了畅销书。我一点都不惊讶作者来自于日本,这是个擅长整理和记笔记的民族。
阅读手段的多样化之后还容易养成一个坏习惯。由于各个不同公司开发的平台无法同步,这就极易产生一种情况是,在不同的平台上有不同的阅读场景。由此造成了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内可能会同时在看几本书的情况。
这就会造成每一本书的阅读周期增加,本来几天就能看完的书,这下好了,一个月一本书还没看完,可能在总量上来说,一个月可能会干掉好几本书,但是这种周期的增加对阅读效果并无益处。
更不要说做笔记和写书评了。
之前强迫自己每读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书评,绘制思维导图,后来发现难度越来越大。
这是这种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危害,于是重新调整阅读节奏和习惯,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本书,这样可以保证脑中的思想是连贯的、一致的。
如果同时阅读几本书,周期被拉长,难免前面看的和后面看的无法形成系统,这种断层阅读和看微博没多大区别。
几本书同时阅读难免造成信息干扰,张冠李戴的可能性极大。自然到了书本的最后一页,无法写出书评。
这是病,得治。
「题图 By Brian Mcmahon」 推荐:阅读很容易,阅读很难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
「焦虑不如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