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5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3 分钟
晚上难得打开豆瓣,发现我是 2007 年正式注册豆瓣,其实真正使用豆瓣比这个时间还要早,大概是 04 年左右,记得当初总是将豆瓣和土豆两个网站搞混淆,虽然都是蔬菜,但是网站内容却又本质的差异。
发现这么多年我在豆瓣上留下的痕迹少的可怜,只有两篇书评,若干电影和书本的记录。
印象中我写过不少书评和影评,但是现在都找不到了,可能分布在各个网站或者自己的独立博客上,很多数据已经不可追踪。
原本想建立独立博客,可以自己掌握数据,后来发现维护网站是一件多么心累的事情。
三番几次更换服务器,导致数据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所以,很多文章可能永远消失在互联网上了,也就是说,自建网站可自己掌握数据也是个伪命题。
记得当年 API 盛行的时候,我曾说过,腾讯真的可能成为中国网民的 ID 管理者,现在通过 QQ 和微信的不懈努力,这个基本成为现实,大多数网站和 APP 基本可以通过 QQ 账号或者微信直接登录,不再需要注册。
那么这种中心化的管理方式和之前的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哪个更好?
我想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明白,当然中心化的统一管理方式更加安全、方便。
但是互联网发展至今,长江后浪推前浪,至今还没有那个网站或者现在说的 APP 能长久的生存下去,这样一来,好像中心化也是个伪命题,以为你今天所用的中心化应用,例如 qq 或者微信,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就死掉或者关闭了。
这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情,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甚至很多去年刚出来的软件,今年再去找的时候发现已经不复存在。
但这并不妨碍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内实现中心化管理,文头说的问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心化方面的做法。
毫无疑问是除了问题,需要重新规划的。
最近开始,我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全部切换到印象笔记,作为收费用户,不能物尽其用实在是罪恶。
记录最好的方式你可能要说是纸和笔,是的,但是纸和笔与电子化相比有个严重的弊端是,无法随意重构组合,无法搜索,更要命的是,无法随时拿在手边。
我将电脑中的文件甚至是图纸,图片等同一交有印象笔记来管理,你可能说会有更好用的图片软件,是的,这一点我不否认,我也用过很多。
正是基于这种中心化管理方式的考量,降低多个应用切换的和管理成本。中心化之后,可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
下一步考虑开始精简手机上的 APP,很多无效的低频使用的 APP 将从手机上清理出去,真的需要使用的时候再安装一下,这样可以提高手机上的使用效率,无需再每次打开手机左滑右滑就是找不到要用的那个 APP。
等实践过一段时间后,再分享我的心得,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题图 By Jordan Harrison」
上文:开学季的那些事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为别人创造更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